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006年5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屈大均·二十四节气的古诗(共8首)

  • 1.《壬戌清明作清朝·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 2.《应天长·江南九熟清明近清朝·屈大均江南九熟清明近。红有樱桃松有粉。瑰花调,珠叶衬。多谢当垆人不吝。下香蔬,兼细笋。食到畔心争忍。消受自惭过分。金钱教莫进。
  • 3.《蝶恋花·立春清朝·屈大均开岁炎天频下雪。梅蕊迟开,冻得南枝彻。几数夭桃先漏泄。春光已被蛮娘夺。黄鸟数声娇欲绝。一夕东风,只转缠蛮舌。处处壶觞閒可掣。嬉游莫待芳菲月。
  • 4.《关河令·延绥清明有见清朝·屈大均柳毛争插。正冷节、向野坟相识。枉踏新青,蘼芜殊未碧。黄沙遥接塞北。但几点、红蓝颜色。卤地佳人,胭脂嫌太湿。
  • 5.《立春日送雁清朝·屈大均一声辞涨海,飞向雁门归。是日春盘会,因君启竹扉。相看人渐远,相忆字应稀。南国如今日,谁言塞上非。
  • 6.《东风第一枝·壬申腊月廿九日立春,值内子季刘生辰赋赠清朝·屈大均细切辛丝,香堆翠缕,谢家春满纤收。粉光新靧鲜桃,黛影乍描恁柳。欢开生日,尽膝下、莺歌消受。羡又添、一岁风光,长媚画堂寿母。今岁好、酿多美酒。来岁好、脍多腻肉。朔...
  • 7.《渔家傲·清明扫二配墓清朝·屈大均雨过争开山踯躅。馀红染得香烟足。人共啼鹃何处哭。坟新筑。鸳鸯两两黄泉宿。泪似棠梨飞碎玉。柳条千缕情难续。每恨生时多怨曲。愁盈目。蘼芜忍作罗裙绿。
  • 8.《清明展墓作清朝·屈大均妖姿痛不留,华年惜中夭。墓草根已陈,松枝翳萝茑。绣床草怜女,魂魄何娇小。药石弗能追,相随入先兆。沉阴日杳冥,泉下无时晓。忧毒能伤人,吾将殉窈窕。
屈大均的诗词曲代表作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