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006年5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曹彦约·二十四节气的古诗(共8首)

  • 1.《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宋朝·曹彦约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 2.《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宋朝·曹彦约甲拆多应满药栏,跨缧心已拂轻鞍。正疑阴因仍飞雪,岂有春中却沍寒。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误成严冷非天意,说与人心作好看。
  • 3.《冬至伊迩滞留桂阳有感宋朝·曹彦约如此生涯任转蓬,几年漂泊羡归鸿。凄凉落日荒山外,黯澹愁云暮霭中。业菊乍残秋色远,岭梅将放雪光融。枯肠索尽浑无事,诗句粗成付碧筒。
  • 4.《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宋朝·曹彦约久谓热当雨,兹来归近家。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一江三十里,直欲问仙槎。
  • 5.《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宋朝·曹彦约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 6.《秋分后十日得暴雨宋朝·曹彦约负固骄阳不忍回,执迷凉意误惊猜。倾盆雨势疑飞瀑,揭地风声帮迅雷。阶下决明添意气,庭前甘菊胜胚胎。可怜岁事今如此,麦垅蔬畦尚可培。
  • 7.《大雪感怀宋朝·曹彦约翻云覆雨纷轻薄,万端不如三白乐。岁事相关国重轻,天意亦知人忖度。前年不雨旱为崇,今年不旱螟为恶。造物与人著力深,一饱年来何落落。宜春先生古君子,撑肠万卷一丘壑。...
  • 8.《中和后一日吴门阻雪距春分才三日宋朝·曹彦约梅容惨不竞,乌语噤无声。二月朔已告,三日春当分。寒馀凌暖律,雪后更同云。但恐严凝误,阳和欲奏勋。
曹彦约的诗词曲代表作

曹彦约(1157~1228)南宋大臣。字简甫,号昌谷,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运判官,镇压郴州(今湖南郴县)瑶民起义,后任利州路(今属陕西)转运判官兼知利州,发漕司储粮减价粜与饥民、通商蠲税,并论兵柄财权并列之弊。宝庆元年,擢为兵部侍郎,迁礼部侍郎,不久又授为兵部尚书,力辞不拜,后以华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