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006年5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白居易·二十四节气的古诗(共16首)

  • 1.《邯郸冬至夜思家唐朝·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 2.《清明夜唐朝·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 3.《立秋日登乐游园唐朝·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 4.《劝酒十四首·何处难忘酒七首唐朝·白居易何处难忘酒,长安喜气新。初登高第后,乍作好官人。省壁明张榜,朝衣稳称身。此时无一醆,争奈帝城春。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青云俱不达,白发递相惊。二十年前别,三千...
  • 5.《冬至夜怀湘灵唐朝·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 6.《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朝·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 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 7.《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唐朝·白居易 寂寞清明日,萧条司马家。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欲别能无酒,相留亦有花。南迁更何处,此地已天涯。
  • 8.《立秋日曲江忆元九唐朝·白居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 9.《立春后五日唐朝·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 10.《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唐朝·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风光向晚好,车马近南稀。 机尽笑相顾,不惊鸥鹭飞。
  • 11.《冬至宿杨梅馆唐朝·白居易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
  • 12.《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朝·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 13.《立秋夕有怀梦得唐朝·白居易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
  • 14.《冬至夜唐朝·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心灰不及炉中火, 鬓雪多于砌下霜。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 15.《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即事咏怀寄汴州…尚书唐朝·白居易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美...
  • 16.《六年立春日人日作唐朝·白居易二日立春人七日,盘蔬饼饵逐时新。年方吉郑犹为少,家比刘韩未是贫。乡园节岁应堪重,亲故欢游莫厌频。试作循潮封眼想,何由得见洛阳春。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