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春秋时代,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节气。经过不断地改进,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黄河流域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将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道分为360°,春分为0°,以后每15°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划分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圭表测影,太阳黄经。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2006年5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史肃·二十四节气的古诗(共2首)

  • 1.《立秋日·旧谷催新谷宋朝·史肃旧谷催新谷,今秋似去秋。年衰犹健饭,官达也穷愁。树鸟依依宿,檐萤细细流。个中诗句在,倚杖得冥搜。
  • 2.《立秋日·畏景流庭过宋朝·史肃畏景流庭过,凉飔即坐来。物随时共换,人觉老相催。憩蝶依丛稳,嘶蝉抱树哀。玉簪香好在,墙角几枝开。
史肃(约公元1195年前后在世)金代人。字舜元,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侨居北京路大定府合众县(今辽宁省凌源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