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免费申请斑马英语体验课

壬戌清明作

朝代:清朝|作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古诗简介

《壬戌清明作》是清朝文学家屈大均的作品。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全因情写景,音节低沉,情调比较消极,表现了当时一般志士遗民壮志难酬的苦闷。

翻译/译文

阵阵轻寒,弥漫在清晨,片片阴,笼罩在暮色时分。愁闷里,竟然未觉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泪,是因有风雨的侵临,啼无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国的江啊,突然称为梦寐,中华英杰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梦独醒的猛士啊,四之广,却无处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注释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作:此处指天气变化。
“落”二句:实即杜甫春望》诗中“感时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作者偏从正面说出,以落花、啼鸟之无知,更进一步衬托出自己的深愁远虑。
:比喻隐伏草野,带时而起的志士。
怆(chuàng):悲伤

创作背景

清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并禁绝烟火,所以又称“寒食”。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清明诗词。当时三藩已先后败亡,台湾郑氏政权也告倾覆,自清初以来全国大规模的抗清运动,在满汉大地主的血腥镇压下,至此暂告结束,清王朝得以巩固。作者眼看着复明无望,感到切肤的沉痛和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而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深沉幽愤和悲怆。

赏析/鉴赏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这种写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随邮塞,三年明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是借喻,代指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全诗处处写到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点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

相关古诗分类

屈大均的诗词曲代表作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