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张维世·龙门的古诗(共2首)

  • 1.《游龙门山·其一明朝·张维世蹑蹻登台处,河流瞰夕晖。到窗山树断,拂槛浪花飞。冷傍鱼龙窟,春浮鹳雀矶。偶来清兴惬,聊尔一忘机。
  • 2.《游龙门山·其二明朝·张维世耸身凌绝阁,回首倚云隈。虚栈连峰起,危栏傍水开。阁疑飞鸟到,人是泛槎来。欲济思舟楫,多君有异才。
【生卒】:?—1642
【介绍】: 明河南太康人。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任平阳知府,有能名。累官至右佥都御史,代陈新甲巡抚宣府,视事甫旬日,坐失防削籍遣戍,后释放还乡。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太康,佐知县拒守,城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