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吕谦恒·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宿陇州龙门洞清朝·吕谦恒出郭沿青流,登高陟旷坦。远峰翳轻阴,奔峭若在眼。望烟指衡茅,缘冈上修阪。入峡未卓午,云昏昼疑晚。冰泉石齿冽,阴飙林鬣卷。移时闻奔雷,循崖见曲栈。石色混空碧,青苍...
【生卒】:1653—1728
【介绍】: 清河南新安人,字天益,又字涧樵。吕履恒弟。康熙四十八年进士,雍正间官至光禄寺卿。与兄同官京师,以文相砥砺,时称新安二吕。尝读书青要山,因名其集为《青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