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杜甫·龙门的古诗(共4首)

  • 1.《龙门(即伊阙)唐朝·杜甫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 2.《龙门镇唐朝·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 3.《龙门阁唐朝·杜甫 清江下龙门,绝壁无尺土。长风驾高浪,浩浩自太古。 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 目眩陨杂花,头风吹过雨。百年不敢料,一坠那得取。 饱...
  • 4.《游龙门奉先寺唐朝·杜甫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杜甫的诗词曲代表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