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成廷圭·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赋得龙门恭送张德常同知之嘉定任元朝·成廷圭来龙起西北,万古壮此门。日月互开阖,风云恒吐吞。龙来海欲立,龙去天为昏。至今两绝壁,上有波涛痕。张公东海客,邀我坐石根。仰瞻泰宇净,俯瞰灵湫浑。神物固莫测,目击...
成廷圭,元芜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礼执。好读书,工。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间,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轩。晚遭乱,避地吴中。卒年七十余。有《居竹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