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贺守约·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游禾山龙门溪明朝·贺守约秋山苍翠接空冥,七十一峰如画屏。雁塔遗基藤蔓紫,龙门题墨藓花青。几从石上看棋局,仍向云间剧茯苓。鹤陇幸容孤迹住,天书何事又岩扃。
守约字礼斋,永新人。明初荐授永新教谕,改光山。有《礼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