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司马札·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晓过伊水寄龙门僧唐朝·司马札 龙门树色暗苍苍,伊水东流客恨长。病马独嘶残夜月,行人欲渡满船霜。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山下禅庵老师在,愿将形役问空王。
札,家住长安附近,大中时(847-859)人,他一生追求功名,便未能如愿。司札生活在黄巢起义之前,对于这时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他的诗多少透露了一些消息。 在一些诗篇中写了农民的疾苦,豪华贵族的奢华糜费,上层统治者的骄横跋扈,以及宫女的悲惨遭遇。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他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和抒发离愁别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