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张伯玉·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龙门岩宋朝·张伯玉 未到子陵台,先见龙门石。万物镇群峰,闯然耸双壁。清泉界中道,亢若高门闢。樵童走深径,鱼户掩沈碧。白道钓鱼郎,不知有行客。 ...
张伯玉,建州建安人,字公达。第进士。尝为苏州郡从事。仁宗嘉祐中为御史,出知太平府,后为司封郎中。工善饮,时号张百杯,又曰张百篇。有《蓬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