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洪存恕·龙门的古诗(共3首)

字漱岩,一作漱崖,安徽省含山县巨兴乡大方村人。民国9年,因与张治中有同乡同学关系,被张聘为家庭教师。未几改任随从秘书,随张南征北战,一直从事文案工作。抗战胜利后,弃职返乡。受聘任巢县朝阳中学国文教员。建国后,被聘在巨兴乡医院从事中医工作。1957——1965年,连续当选为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县人民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1970年因病退休,1976年923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