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袁桷·龙门的古诗(共3首)

  • 1.《龙门·瀚海双龙铁鳞甲元朝·袁桷瀚海双龙铁鳞甲,卷壑挐云蹲冀阙。卷泉百道凑东南,急雨翻空迸晴雪。古言神禹功最多,导山凿石疏九河。幽都之地不复顾,乃使双龙下地成盘涡。阴风何飕飕,磅礴太古秋。崩崖...
  • 2.《龙门元朝·袁桷 君恩八度过龙门,眼见蜿蜒守黑云。漠漠沙田荒砾满,空将霖雨一溪分。
  • 3.《龙门·苍厓出双阙元朝·袁桷苍厓出双阙,群山俯首尊。阴风起晴雷,摩荡昼日昏。铁峡拥偪仄,百川为之奔。疑下有龙湫,逞怪蹲天门。渰兮出肤寸,顷刻黄流浑。侧径出石壁,巨浸存遗痕。缅昔设天险,事久...
袁桷(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