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柳贯·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龙门元朝·柳贯 一溪瓜蔓流,渡者云可乱。屡涉途已穷,前临波始漫。严严龙门峡,石破两崖半。沙浪深尺馀,湾洄触垠岸。他山或澍雨,湍涨辄廉悍。顷刻漂车轮,羁络不能绊。其源想非远,众...
柳贯的诗词曲代表作

贯(1270年818日—1342年12月7日),字道传,婺州浦江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人、哲学家、教育家、书画家。博学多通,为文沉郁春容,工于书法,精于鉴赏古物和书,经史、百氏、数术、方技、释道之书,无不贯通。官至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与元代散文家虞集揭傒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