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温如璋·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九日同吕文川宿龙门洞中明朝·温如璋谷口明霞烟树低,龙门夜整石床栖。出林弦月光侵席,瀑洞珠泉响注溪。佳节名山难并遇,繁弦急管对留题。君看万佛崖端像,寂寞前朝风雨凄。
【介绍】: 明福建海澄人,字敷德。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贵溪知县。后改霍丘,时大疫,乃捐廉施药,所活甚多。行取御史,出巡两浙盐政改革宿弊。继按山东,上疏纠劾税监堂横暴不法。寻奉命按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