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简介

龙门,古代地域代称,位于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交界处,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得名。夏商属雍州,西周为韩侯国封地,战国属秦后改称夏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更名为韩城。

该地历为兵家要冲,历经韩、梁、秦等政权管辖,北魏至北宋曾设龙门县,后改河津。其地处黄河晋陕峡谷出口,两岸峭壁对峙,形成“禹门”险隘,衍生“鲤跃龙门”传说。

龙门亦为文化象征,关联司马迁故里及“禹门春浪”等景观,并载入《尚书·禹贡》《水经注》等典籍。

谢瑾·龙门的古诗(共1首)

  • 1.《赋得龙门送范原绍应聘明朝·谢瑾凌云峭壁耸崔巍,不待神功禹凿开。一径直通天上路,双崖隔断世间埃。虽无锁钥常关闭,肯放豺狼恣往来。今日送君腾跃起,从龙为雨润枯荄。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庭兰。永乐四年进士,除刑部员外郎,迁平阳知府,擢广西按察使,政声卓异。长于,好作奇语。有《蜗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