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子简介

鞭,汉语一级字,形声字,部首为“革”,读音biān,本义指皮制的鞭。其字形由“革”与“便”组合而成,《说文解字》释作“驱也”,兼具名词(鞭)与动词(鞭打)的双重属性。

作为名动相因的典型汉字,名词用法见于《左传》“虽鞭之长,不及腹”,指驱马器具;动词用法如“助之鞭之”表驱打动作。语义衍生出古代铁制兵器(钢鞭)、细长物体(教鞭)及成串爆竹(鞭炮)等含义。篆书定型后结构稳定,隶变延续其基本形态,历代文献均沿用此字。

该字源流可溯至西周金文,战国时期异体字形增多,如《说文》古文所载部分变体。隶变后结构固定,收录于《康熙字典》等字书,粤语、闽南语等方言仍保留古音特征,异体字“鞕”“㵪”见于南朝注疏。

王逢·鞭子的诗句(共2句)

王逢,字原吉,号最闲园丁、最贤园丁,又称梧溪子、席帽人,江阴(今江苏江阴)人,元明之际人。学诗于延陵陈汉卿,有才名,作《河清颂》,为世传诵。有大官举荐出仕,以病坚辞不就。原籍江苏江阴,后避兵祸于无锡梁鸿山。游松江,筑悟溪精舍于青龙江畔青龙镇(今属青浦县)。1366年58日(元至正二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移居乌泥泾宾贤里。栖隐之所,为宋张氏故居,逢名园为最闲园,居室为闲闲草堂,并自题园中“藻德池”等八景诗,记得园经过。明洪武年间,以文学征召,谢辞。卒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