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刘蘅

刘蘅(1895-1998) 女,字蕙愔,号修明。福建长乐人。长期居福州。幼失怙恃,依兄生存,民国元年嫁螺洲陈氏,随居北平,与陈宝琛、严复时相过从,得从陈衍习古文,从何振岱诗词、国,颇有成就。20世纪30年代归里,时陈衍、何振岱亦回福州,得从二人求教二十余年。与叶可羲、王真等九人为何振岱门下女弟子,是当时“福州八才女”之一。有《蕙愔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