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张令仪

  • 1.《浣溪沙·杏花清朝·张令仪小砌残梅雪未消。暖风催放杏花梢。几枝斜傍绿杨腰。薄衬晴光疑半醉,淡笼烟雨不胜娇。只愁深巷到明朝。
  • 2.《浣溪沙·薄暮偶成清朝·张令仪暝色高楼花柳迷。扑帘归燕傍人低。一钩新月挂窗西。寒入单衣残雨歇,影摇疏竹暮鸦栖。可怜小胆怯空闺。
张令仪,字柔嘉,桐城人。文端公英三女,同县姚士封室。有《蠹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