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葛秀英

  • 1.《浣溪沙·题夏闺图清朝·葛秀英雨过荷香暑气消。奁开月影黛重描。闲阶独立似无聊。藕覆半笼金缕袜,凤钗斜亸翠云翘。内家妆束不胜娇。
  • 2.《浣溪沙·题晓妆图清朝·葛秀英莺催日影上窗纱。睡起罗帏远梦赊。水晶屏曲绣帘遮。一缕香云金钏滑,二分明月玉梳斜。淡妆生爱不簪花。
葛秀英,字玉贞,吴门人,梁溪秦鏊侧室。其母梦吞梅花而生。玉贞性又爱梅,故以“淡香”名其楼,卒年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