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林庚白

  • 1.《浣溪沙·雨后近现代·林庚白褪尽秋阴见断霞。炊烟一缕入城笳。不成萧瑟只咿哑。欲把闻情归豆蔻,可教官事问虾蟆。更无黄叶有栖鸦。
1896-1941,原名学衡,字浚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闽侯县螺洲镇州尾村(今仓山螺洲镇)人。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并同陈模一起创立“黄碧血”社,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又经乡人林之夏介绍参加“南社”。民国6年庚白为众议院秘书长,南下广州,帮助孙中山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领导护法。但后来受到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庚白也相逐引退,蛰居上研究欧美文学和中国古诗,创办《长杂志》,所撰文,自比于唐杜甫。他曾言:“十年前郑孝胥,今人第一,余居第二。若近数年,则尚论今古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民国21年庚白重入政界,任法院立法委员。民国30年,庚白偕妻挈子到香港,拟创立“诗人协会”,并编撰《民国史》,但才几天,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不得不遁居九龙。1219日,庚白夫妇归,被日军所遇。日探曾误传庚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于是即被射杀,死于非命,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