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梅绍农

梅绍农,1903-1992,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屏山镇人。原名宗黄,号南村,笔名梅逸,晚年自称白沙老人。1923年入东陆大学南大学前身),1927年离校任宜良中学、南菁学校、昆华工校教师,文教视察员,省立武定中学校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解放后,任禄劝临时人民政府秘书,当选为县州两级人民代表。1957年组建禄劝文化图书馆并任馆长。1972年退休,1984年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连任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南分会会员,云南诗词学会顾问,昆明金碧社名誉社长,云南东川市春诗社顾问、政协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委顾问。有《还我斋诗存》、《醉红楼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