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李蒸

  • 1.《浣溪沙·咏芦花明朝·李蒸水涨平桥弄晚晴。渔舟斜系锦江城。好装飞絮傍寒轻。摇尽征鸿无气力,眠残落月没心情。又听长笛数归程。
原名长苞,字西,江苏华亭人。明崇祯九年(一六三六)举人。后朱履升赠有“同榜人何在,辞官誓已坚”之句,殆亦终身沦隐者。有《春词》、《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