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胡怀琛

  • 1.《浣溪沙·答莼农清朝·胡怀琛问我缘何不做词。今将心事告君知。非关偷懒故装痴。愁绪绵绵情絮絮,斜风片片雨丝丝。原来最怕说相思。
1886-1938年,原名有忭,字季仁;后名怀琛,字寄尘。安徽泾县人。30年代寓亚尔培路步高里(今陕西南路287弄)。自幼习,厌科举。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游学上,后任《神州日报》编辑。清宣统二年(1910年),加入南社。与柳亚子共主《警报》、《太平洋报》笔政,并相交相知,义结金兰。民国5年(1916年)辞京奉铁路科员职,执教沪上大学,兼卖文为生。民国21年,被聘为上海市通志馆编纂。早晚伏案,十分勤苦。其时,搜集整理一批上海地方史志珍贵资料并予初步研究,卓有贡献。抗战爆发,通志馆暂时解散。面对时局,忧国忧民,逝于胃疾。其对新旧体诗歌和儿童诗歌均有成就,所评“宋诗如西洋油,善刻划;唐诗如中国水墨山水,善写意”,被学术界视为公论。著有《大江集》、《新诗概说》、《中国文学史概要》、《国学概论》、《南社始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