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简介

除夕,为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中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

施钰·关于除夕的古诗(共5首)

施钰(1789~1850),字少相,一字霄上,号石房居士,原籍福建晋江,为施世榜七房孙。清嘉庆八年(1803)东渡来台,遂寄籍于竹堑。为章甫弟子,道光四年(1824)成岁贡,不仕,设教乡里。道光二十二年(1842)西渡,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泉州北别业。著有《台湾别录》二卷、《石房樵唱》四卷。  《台湾别录》刊行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乃泉州刻本。此书收录施钰道光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间(1841~1843)作,嘉庆二十一年(1816)及道光二十一年(1841)试艺二篇、杂作九篇。《台湾别录》原有两卷,现仅存卷二。目前可见有两版本,一部典藏于台大图书馆(简称「台大本」),另一部收存于施钰直系裔孙施继祖手中,后由杨绪贤整理刊印于《台湾文献》第二十八卷第二期(简称「文献本」)。兹以「台大本」为底本,参考「文献本」加以编校。至于道光三十年(1850)出版的《石房樵唱》,目前则尚未得见。(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