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简介

除夕,为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又称“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同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中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除夕,辞旧岁,迎新春。

除夕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经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

董儒龙·关于除夕的古诗(共1首)

  • 1.《天仙子·除夕清朝·董儒龙蓬矢桑弧男子事。题柱请缨畴昔志。英雄何必以家为,何节气,何年岁。遇盏便倾逢枕睡。何事比来情景异。睡也不成倾不醉。迢迢清夜岁云徂,星欲晦,霜初坠。爆竹一声心共碎。
董儒龙(1648-1718后) 字蓉仙,号神庵。宜兴人。早年从陈维崧、徐喈凤、万树等游。好读书,年逾七十,尚每日手不释卷。工词,为阳羡词派成员,论者以其写黔贵僻境之词,荒寒凄苦之意为阳羡派别添异采。词集名《堂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