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贝琼·七夕古诗(共7首)

  • 1.《辛亥七夕五首·其五明朝·贝琼性拙如鸠本自偏,柳州何必更祈天。人间机巧知多少,无复三皇五帝前。
  • 2.《辛亥七夕明朝·贝琼五夜天边辍凤梭,长生殿里望星河。玉环他日无穷恨,更比牵牛织女多。
  • 3.《丙午七夕·其一明朝·贝琼生寡糜禄情,不复就羁绁。曝衣记蚤秋,置酒陶嘉节。曲无二八舞,味荐水羞洁。轻纨怯迅飙,明烛欺初月。林鸟戾且飞,玄蝉凄更咽。主宾聊晤语,儿女空感别。耿耿候双星,漏终...
  • 4.《辛亥七夕五首·其一明朝·贝琼子晋吹笙学凤皇,缑山一别已千霜。当时黄屋非无意,岂有神仙到帝王。
  • 5.《辛亥七夕五首·其四明朝·贝琼东家西家争曝衣,我但曝书誇小儿。壁中科斗古文字,犹有射光天陆离。
  • 6.《丙午七夕·其二明朝·贝琼芳燕乐清夜,浩歌悲暮年。故国山河迥,殊方斥堠连。友于成契阔,宾客暂周旋。念旷情易洽,怀归思更绵。列星稀未出,金波澹始弦。落烬秉残蜡,繁吹起终筵。后会复经岁,举爵...
  • 7.《七夕明朝·贝琼沧江雨歇暑渐微,银床一叶迎秋飞。牵牛相对织女出,明月不照征夫归。寸心耿耿只自苦,双鬓萧萧今更稀。仰候神光向中夜,秋萤暗度鸳鸯机。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间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