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文肇祉·七夕古诗(共2首)

  • 1.《立秋逢七夕和张伯起韵明朝·文肇祉久雨山斋掩薜扉,雨晴新月一钩微。卧看天上双星度,又见庭前一叶飞。贫似阮咸难免俗,赋如永叔和应稀。回思帝里承欢处,犹著斑斓戏綵衣。
  • 2.《七夕明朝·文肇祉抱病忽经三十日,开帘惊见月垂钩。双星又向河梁度,独卧遥闻笛韵悠。雨过萧斋凉思袭,梦回虚枕簟纹流。追思白首承欢处,肠断西风十五秋。
【生卒】:1519—1587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基圣,号雁峰。文彭子,文徵明孙。官上林苑录事。有《文录事集》,并辑有《文氏五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