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周学藩·七夕古诗(共2首)

  • 1.《壬辰七夕近现代·周学藩眼波横处即星河,奈此洪荒一水何。有月愈增宵寂寞,无言惟对泪嵯峨。画屏银烛詅痴了,碧海青天录梦过。枉向针楼伫灵鹊,流年声影等销磨。
  • 2.《甲寅七夕碧潭独坐近现代·周学藩雨馀凉意透柔波,打桨人来挽臂多。岭上云移星易失,杯中冰解泪相和。鹊桥但恐遭风断,火箭方争绕月过。略记玉溪哀怨语,直须到海不为河。
周弃子,(一九一二—一九八四) 名学藩,字弃子,别署药庐,亦署未埋庵,湖北大冶人。幼承庭训,秉性颖悟,髫龄能属文。稍长,人读湖北省立国翠专修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多种机构担任文秘工作。其上承同光体闽派馀绪而卓然有成,可与硕果亭诗、今觉庵诗鼎足而三。1912年出生于大冶市殷祖镇下湖周村,名门望族之后。历任四川、贵州省政府参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少将编译、委员,“总统府”参议等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到台湾,写诗、词数千首,其中不少表现他怀亲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