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邹祗谟·七夕古诗(共3首)

  • 1.《长亭怨慢·七夕为立秋第二日清朝·邹祗谟渐过尽、郁仪飞驭。千顷琼池,一轮光素。银汉遥遥,七襄灵匹,河边住。从来此夕,再不见、佳期误。天若少情时,应苦禁、天孙年年暗渡。看蟾闲兔寂,算只羿妻相妒。纤阿去也...
  • 2.《壶中天·七夕清朝·邹祗谟新秋不换,过皇姑渚畔,七襄停织。天上一年如一日,却爱千金时刻。珠露溶溶,银湾耿耿,不怕风涛急。转盼重逢,笑指人间何夕。便是薄倖灵乌,多情瑞鹊,恩怨天然别。绡阙莫...
  • 3.《天香·七夕偶忆清朝·邹祗谟芍药初开,菖蒲难见,曾向画帘趋倚。黛影依稀,粉痕零落,别是一番情味。香消酒冷,算只有、好梦来睡。分手红鹅村畔,销魂碧鸡坊里。回思别愁似缕。刚肠早被秋眸系。料他红...
【介绍】: 清初江南武进人,字吁士,号程村。顺治十五年进士。与陈维崧、黄永、董以宁号毗陵四子。记忆力特强,古今人爵里姓氏、世次年谱,无不悉记。见魏禧兄弟古文,大为赞赏,逢人辄称道,宁都三魏由此知名。有《远志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