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王世贞·七夕古诗(共5首)

  • 1.《七夕病中·其四明朝·王世贞 沈郎征事近何如,旗鼓萧翁尚有余。嗒尔相看无一句,可能消尽腹中书。
  • 2.《七夕江州道中·其一明朝·王世贞 令节从谁赏,扁舟兴自赊。赛江馀酒脯,远市少茶瓜。不拟明河咏,从他上汉槎。残机未成匹,吾醉一思家。
  • 3.《七夕汪李二丈同过饯谢山人明朝·王世贞 兹会遽为别,六街愁思生。月沈河不见,鹊迥夜无声。波浪鱼龙卧,关山鸿雁征。天孙一夕语,国士九秋情。逐世吾何拙,离居各未平。明河无捷路,梁苑有高名。缥缈低云树,羁...
  • 4.《七夕江州道中·其二明朝·王世贞 彩艗凌波上,宛非尘世间。鹊桥元汉渚,鹤驾自缑山。天意高难乞,吾侪拙更閒。回光总如练,或恐厌衰颜。
  • 5.《七夕病中·其一明朝·王世贞 病骨萧然一叶秋,疏帘不卷绛河幽。茶瓜酒果从无分,不起人天两地愁。
王世贞的诗词曲代表作

王世贞(1526年12月8日-1590年12月23日),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
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故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艺苑卮言》、《觚不觚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