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彭孙贻·七夕古诗(共3首)

  • 1.《卧病有以七夕诗见示因次其二明朝·彭孙贻北斗西回指蓐收,夜深小坐见萤流。乞浆瓜瓠沾人苦,罢织牛衣对妇愁。河朔巨觞初饯暑,高楼明月早知秋。天涯何限思归客,云汉茫茫寄远忧。
  • 2.《南湖七夕明朝·彭孙贻凉风萧条鸣促织,鼓翼晨啼锦机侧。匏瓜渡河未渡河,河汉横天斜复直。惊鸦哑哑没远渚,日落湖头采芳芷。美人不见湖水生,惆怅烟波暮林紫。夗央湖水忆同游,单栖荡子早悲秋。...
  • 3.《卧病有以七夕诗见示因次其韵·其一明朝·彭孙贻空山何地隐巢由,矫首星河独送眸。络纬不催今夜织,井梧还动故宫愁。千家戍柝惊残杵,一卧烟波狎众鸥。莫笑病夫徒伏枕,澄怀自共少文游。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字仲谋,一字羿仁。明拔贡生。父以守土死于赣州,奔走求遗骸,布衣蔬食二十余年。后家居不出。诗词均工。乡人私谥孝介先生。有《茗斋集》、《茗斋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