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林修竹·七夕古诗(共2首)

  • 1.《双双燕·七夕(二九年七月六日)清朝·林修竹夜凉似水,正银汉无尘,鹊桥竞渡。一年阔别,妾在织锦机上,郎在牧牛河渚。两怅惘、向谁细诉。今宵握手言欢,莫把佳期辜负。堪诅。更添凄楚。刚双宿双飞,稍伸鸳羽。晓鸡更...
  • 2.《锁窗寒·七夕闺思(二九年七月七日)清朝·林修竹凉月半钩,玉阶露冷,银河星莹。无限秋思,此日此情难定。看牛郎、今宵鹊桥,云衢鹤驭鸾骖迎。似新婚久别,旧欢重聚,双双俪影。那更。栏干凭。正蟢网难成,绿窗幽靓。多磨...
林修竹1884-1948, 字茂泉,掖县(今莱州市)东南隅村人。实业教育家。1920年任东省实业厅科长,1921年当选为省议员。1924年冬出任山东河务局局长兼山东运河工程总办。1927年秋任北京政府教育次长协同总长将北京九校合并为国立京师大学,并应聘兼任法科学长,后离职定居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