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介

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因七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七夕节还有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别称。中国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初七,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是东汉学者崔寔(shí)所撰的《四民月令》。

七夕最初源于古代的星纪崇拜,后又衍生出牛郎织女相会的爱情故事,是少女祭祀星神、祈求心灵手巧的浪漫之。七夕节俗的丰富和圆满在六朝时期,汉魏以后主要成为表达女性愿望、比试与展示女性巧艺的节日。人们在七夕节吃巧果、巧芽面等食品,并进行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一系列乞巧活动。七夕节在早期是庭院式乞巧节日,唐宋时期,演变为社会节日,明清时期七夕节回归庭院。当代,七夕节由家庭节日重新扩张为社会节日,人们可以在七夕节的仪式展演,加强地方社会的联系,活跃与丰富地方民众生活。

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ú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黄省曾·七夕古诗(共5首)

  • 1.《七夕一首明朝·黄省曾独帐成双室,云河作雨川。镜宫逢夕启,梭宇会宵悬。灯九欢相照,针多巧竞怜。凄锵天汉曲,偕凤入雕弦。
  • 2.《七夕池上一首明朝·黄省曾季月逢占火,佳辰迨曝经。竹间还七客,河际复双星。接露欢衔酒,看云懒乞灵。苑虫秋韵切,催候警予听。
  • 3.《七夕宴顾大夫园亭二首·其二明朝·黄省曾奏曲流云驻,张筵片月明。一秋欢令节,七夕共浮生。青鸟虚高会,丹砂自远情。辉辉瞻灏阙,早巳鹊波盈。
  • 4.《七夕有思一首明朝·黄省曾红楼隔鸾幕,绿窗孤凤弦。河星一不度,闺月两虚圆。千里梦相积,数书心未传。芳宵新玉箸,知挂镜台前。
  • 5.《七夕送程子一首明朝·黄省曾自得黄山客,追随青眼稀。如何人北去,翻值雁南飞。远道开秋色,长河混日辉。夷门歌啸好,那可废思归。
黄省曾(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人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