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郑骞

郑骞(1906—1991),字百因,斋号清昼堂,祖籍辽宁铁岭,生于四川灌县,后迁北京。燕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台湾大学。除词集《永阴集》外,另有《稼轩长短句校注》、《词选》、《续词选》等。《永阴集》一卷,为郑骞一九二九年自印本,是年词人二十四岁。该封面有题辞“岂有铅华光少作,拟将丝写中年”。扉页题词《西江月》有“身似飞亭叶,飘零苦沙尘……胜事一生凄楚,空馀万古酸辛。及不寐只怜君,懒把心身整顿”,为手写墨迹。该集卷末有眉批,另附一首《浣溪沙》,也为手写墨迹。《永阴集》中词多是词人少年情怀的抒写,格近《间》一路,真率自然,平易晓畅而又富于才思,这在“晚清四大家”词笼罩下的民国词坛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