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黄咏雩

1902-1975,广东南盐步横江村人。集商人诗词人、教育家于一身,“商业救国、教育兴邦”是其一生的理想,他的词名扬岭南,创办的学校福荫后世。南海人对黄咏雩的评价是“文著南粤、德养后人”。廖仲恺先生亲发国民政府嘉奖令,称为“爱国殷商”。 更有“南海诗人”的美誉。曾创办横江小学,又是石门中学创始人之一。民初担任广州粮食商会会长,1928年任广州米糠发行同业公会主席,1929年晋升为广州总商会委员。1932年起,担任广东商会联合会首任主席。1933年亲自主持创建广州商科学校。1947年,他被任命为广州爱育善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不受薪,全权管理爱育善堂的工作。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举家逃难到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