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黄公渚

黄公渚(1900—1964) 字孝纾,号匑厂,别号霜腴。福建闽侯人。20年代受聘于上著名藏书楼“嘉喜堂”工作,同时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任教职。1934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以教书为生。1946年又返青岛山东大学任教,直至去世。其绘笔力刚健,力透纸背,、书、画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曾与南北知名画家潘天寿、俞剑华、王涛、李苦禅等共同举办过画展。上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受冲击,1964年从青岛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自缢身亡。著有《楚词选》、《欧阳修文集选注》、《欧阳修诗词选译》、《黄山谷诗选注》、《陈后山诗选注》《匑厂文稿》、《金石文选》和诗词集《崂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