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林散之

  • 1.《浣溪沙·春思近现代·林散之二月杏花春正明,一池芳草晚初晴,天机深处悟文情。可惜自珍原敝帚,绝怜所献尽余羹,一生辛苦为谁成。
林散之(1898-1989)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林家坂人。六岁入塾,少时师从乌江禀生范堂、范培开、卜集进士张立庵学翌文书法,32岁赴上师从黄宾虹学两年,后归江上草堂教书为生。37岁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800余幅、诗近200首。解放后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后受聘于省国画院。有“当代草圣”和“诗书画三绝”之称。著有《江上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