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沈榛

  • 1.《浣溪沙·答平远翁送金桃作明朝·沈榛露井夭桃尽落花。结成红实点丹砂。相贻珍重胜灵瓜。疑是瑶池王母种,柔荑试刨露金芽。东方三窃岂须夸。
  • 2.《浣溪沙·闺思明朝·沈榛朵朵鲜花吹暮烟。飞香风送小池莲。隔林鸟语自绵绵。独倚画阑深结恨,每凭绣榻不成眠。无心相向镜台前。
沈榛,字伯虔,一字孟端,嘉善人,明天启乙丑进士南昌府推官德滋女,进士钱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