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吴未淳

吴未淳(1920--2004年),北京淀人,又名味莼、渭春,斋号草庵、海棠馆,晚号槐庵。1942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国学系,曾任小学校长,中学、业大中文教师并兼任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先生少以诗词闻名,登老杜之堂而出入江西诸家,格沉郁。词则句丽情浓,有间之,生前与郭风惠、张伯驹等诗人多有唱和。解放后诗名为书名所掩,其书以二王为宗兼善诸体,生前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