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通常以其词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全词分两片,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代表作有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一杯》、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辛弃疾的《浣溪沙·常道中即事》等。

浣溪沙又名“浣溪纱”,典出“西施浣纱”。西施是春秋末越国的浣纱女子,粉面桃花,楚楚动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儿看见倒影,忘了游水,渐渐沉到河底。历史上以“沉鱼”代称西施。传说西施浣纱处在今天浙江绍兴的若耶溪,该溪因此又名“浣纱溪”。

浣溪沙 刘逸生

  • 1.《浣溪沙·其一近现代·刘逸生薄薄秋云夜转长。依然牛女冷相望。阶前已怯碧罗裳。锦字两行闲涕泪,冰弦一弄古潇湘。更无人处自回肠。
  • 2.《浣溪沙·其二近现代·刘逸生新月纤纤下彩云。梦回人在碧荷村。瓶花相倚自温存。摇落未禁风雨鬓,飘零拚付浅深樽。乍闻跫咽人篱根。
刘逸生(1917—2001)原名刘日波,香山县(今中山市)沙溪镇溪角人。1938年8考入香港《星岛日报》当校对、编辑。1939年考入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学习,开始接触进步思想。1942年任佛山第五中学语文教员。1943年赴梧州任《言报》编辑主任。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广州《晨报》当编辑主任,是年底转任香港《正报》副总编辑。1949年任香港《华商报》编辑。解放前著有通俗读物《“国大”演义》。就这样,他从排字工人、校对员开始,经过长期的艰苦自学,终于成为著名的编辑、人和研究古典文学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