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简介

立春,又名正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部分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屈大均·关于立春的古诗(共3首)

  • 1.《蝶恋花·立春清朝·屈大均开岁炎天频下雪。梅蕊迟开,冻得南枝彻。几数夭桃先漏泄。春光已被蛮娘夺。黄鸟数声娇欲绝。一夕东风,只转缠蛮舌。处处壶觞閒可掣。嬉游莫待芳菲月。
  • 2.《立春日送雁清朝·屈大均一声辞涨海,飞向雁门归。是日春盘会,因君启竹扉。相看人渐远,相忆字应稀。南国如今日,谁言塞上非。
  • 3.《东风第一枝·壬申腊月廿九日立春,值内子季刘生辰赋赠清朝·屈大均细切辛丝,香堆翠缕,谢家春满纤收。粉光新靧鲜桃,黛影乍描恁柳。欢开生日,尽膝下、莺歌消受。羡又添、一岁风光,长媚画堂寿母。今岁好、酿多美酒。来岁好、脍多腻肉。朔...
屈大均的诗词曲代表作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