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简介

立春,又名正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部分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董纪·关于立春的古诗(共3首)

  • 1.《立春日偶书明朝·董纪我生行年四十五,去年失十今何怙。四人兄弟一人在,敢叹零丁与孤苦。家贫无田惟有书,读书未遇将何如。不农不商又不禄,百事无成生计疏。大儿痴顽无好习,见人懒作低头揖。...
  • 2.《除夕立春明朝·董纪今岁将除夜,明年预立春。未能荣及物,但觉老催人。漏滴时交子,星移月建寅。屠苏来次第,末后亦沾唇。
  • 3.《立春日有感明朝·董纪今日逢春谩自伤,客怀孤负好风光。少年无复有吾分,到处不如归故乡。草色上阶随意绿,莺儿出谷转身黄。官厨硬饼殊难捲,空爱辛盘菜缕长。
董纪,明字良史,后以字行,更字述夫,号一槎,上海人。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中任江西按察佥事。善草书。著西郊笑端集。《书史会要、大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