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7、8日或9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孙蕡·关于立秋的古诗(共1首)

  • 1.《立秋次清江明朝·孙蕡初见星杓转素商,忽惊灵籁报新凉。云来太华芙蓉白,露满清江杜若黄。绝壁群真迷鹤骑,废城孤剑隐龙光。东还已逐莼羹兴,即倚遥天望帝乡。

孙蕡(1337—1393),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平步(今顺德平步乡)人。生于元至元二年(1337年)。他仪表堂堂,性格通达、豪爽。孙蕡于书无所不读,写起文来不用起草稿,开卷展纸,挥笔而成。初读起来好像并无刻意经营,细加体味,则气象雄浑,兴喻深致,有魏晋度。他从小就志气不凡,不随便与人交往,乡间的人都很尊敬他,称他孙先生。
负节概,不妄交游。何真据岭南,礼遇之。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长虹县主簿。召入,为翰林典籍,与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得释。起为苏州经历,复坐累戍辽东。后因尝为蓝玉题画,论死。蕡博学工诗文,诗清圆流丽,著述甚富。蕡殁,诸书散佚,今存九卷,《四库总目》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