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简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7、8日或9日。“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方回·关于立秋的古诗(共6首)

  • 1.《立秋元朝·方回暑赦如闻降德音,一凉欢喜万人心。虽然未便梧桐落,终是相将蟋蟀吟。初夜银河正牛女,诘朝红日尾觜参。朝廷欲觅玄真子,蟹舍渔蓑烟雨深。
  • 2.《六月二十三日立秋喜闻贼平镇将凯回归府官俱元朝·方回乱起杏花落,贼平梧叶飞。顿忘三伏暑,竟解万山围。大将伤流矢,诸军曳血衣。先登不如此,焉得凯歌归。
  • 3.《次韵张慵庵立秋有怀元朝·方回西风一叶未为稠,积雨寒添客思秋。试以物情观燕垒。可无心事寄菟裘。砚何堪办三钱水,竹岂能逾十稔楼。真是先生有归兴,不应如我雪盈头。
  • 4.《立秋久无诗元朝·方回三伏厌厌病欲萎,可能秋后尚无诗。连宵急雨凉如洗,贫寐衰翁醉不知。药饵谁精寸关尺,文章空说斗牛箕。西斋池上堪逃暑,木落吾将信所之。
  • 5.《六月二十八日立秋元朝·方回平生为客太匆匆,已上西江又复东。只信一朝飞舴艋,何知五度落梧桐。绝怜牛女常遭谤,粗足莼鲈不叹穷。世外世间异天壤,政须深谷卧秋风。
  • 6.《立秋病中再赋元朝·方回乱蛬号蝉孰赏音,汝吟岂似我能吟。风声雨气凉秋夜,世故时情病客心。烂醉无求甘老死,菊老有约合山林。一庵异日归何处,万叠寒云未觉深。

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以至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