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简介

甘露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长江之滨的北固上,寺庙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又因建寺时逢甘露下降故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之一。

三国时(265年),吴建寺庙。唐德宗时,宰相李德裕又施宅扩建。宋时迁建今址,寺北有多景楼,寺前有宋铸铁塔。由于甘露下降,预示太平祥瑞,故历代帝王多以甘露作年号,后寺废。唐中叶李德裕(787—850年)镇守镇江时,在山上建寺,不久又毁,后镇海节度使裴璩又重建甘露寺于山下。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甘露寺僧人祖宣又将寺移建于山上,后又几次毁建,但都在山上。

甘露寺与金山、焦山不同,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夺冠山”的特色。甘露寺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小,原有大殿、老君神殿、观音殿、江声阁、多景楼和凌亭等,均为清代建筑,现为北固山辟为公园。

汪莘·甘露寺的古诗(共1首)

  • 1.《游甘露寺宋朝·汪莘扁舟京口意踌躇,北固峰头泪满裾。闻道昔时兵可用,未知今日事何如。伤心南渡英雄尽,屈指中原岁月疏。待见太平心始足,不妨归去老樵渔。

汪莘(1155~1227)南宋人。字叔耕,号塘,休宁(今属安徽)人,布衣。隐居黄山,研究《周易》,旁及释、老。宋宁宗嘉定年间,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天变、人事、民穷、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师布阵的方法,没有得到答复。徐谊知建康时,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号方壶居士,与朱熹友善。
作品有《方壶存稿》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壶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