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又称“重九”、“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阳节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

林士模·重阳节的古诗词(共4首)

  • 1.《满庭芳·次乙卯重阳元韵近现代·林士模青鸟无心,黄花负约,朦胧醉认东篱。无边风雨,秋色乍熹微。白发书生涕泗,洒牛山、准拟佳期。偏难奈,乱愁如织,尽诉与疏枝。年年湖海隔,三山游子,难寄寒衣。任人飘海角...
  • 2.《雨中花·次鮀江旧客重阳寄怀家乡诸友元韵近现代·林士模独对黄花,相怜白发,路遥难寄相思。叹频年多病,误了佳期。既未登高落帽,何曾痛饮东篱。流离骨肉,怆怀兄弟,君已先题。廿年忍辱,作客悲秋,颠连岂是情痴。凝眸处,韩山...
  • 3.《人月圆·次重阳元韵近现代·林士模何当载酒登高醉,仔细赏黄花。龙山九日,茱萸一束,芋饭千家。风中残烛,窗前落叶,一片昏鸦。魂惊恶梦,心萦远水,望断天涯。
  • 4.《满庭芳·乙卯重阳近现代·林士模怕暑伤秋,虽秋犹暑,无花莫对东篱。问秋消息,消息尚轻微。占断危楼寂寞,无心赏、长误欢期。幸词友,浣花笺上,犹咏傲霜枝。须知人已老,枉题桥柱,更典裘衣。笑馀生苦乐...
林士模,又名林楠(一九一七——一九八零年),出生于闽南丹诏世代书香之家。曾祖父林天翔为举人,祖父林辰是童生。从祖父林壬为光绪丁丑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父林仲姚(景崇)为民国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抗日战争爆发,林士模投奔新四军并于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地下工作和抗日宣传活动。曾任中共诏安城关支部第一任书记。一九四九年加入东江纵队,遂奉调漳州参与接管。五十年代初在诏安县人民政府文教科任科长,后辞去行政职务到中学任教。一九五七年被划为右派分子遣送青海劳教,至一九六零年遣送原籍监督改造。一九七九年右派“划错改正”。己未年腊月廿四日(一九八零年二月十日)病逝。生平事迹载《诏安文史资料》。诗词选集《沧浪室遗稿》由其幼子林英男搜集整理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