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简介

重阳节(Double Ninth Festival),又称“重九”、“踏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一直被传承。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重阳节习俗项目保护单位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估合格。

白居易·重阳节的古诗词(共11首)

  • 1.《重阳席上赋白菊唐朝·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 2.《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唐朝·白居易君方对酒缀诗章,我正持斋坐道场。处处追游虽不去,时时吟咏亦无妨。霜蓬旧鬓三分白,露菊新花一半黄。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
  • 3.《九日代罗、樊二妓招舒著作唐朝·白居易 罗敷敛双袂,樊姬献一杯。不见舒员外,秋菊为谁开。
  • 4.《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唐朝·白居易 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 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
  • 5.《重阳日唐朝·白居易 敬亭山外人归远,峡石溪边水去斜。茅屋老妻良酿酒,东篱黄菊任开花。
  • 6.《九日醉吟唐朝·白居易 有恨头还白,无情菊自黄。一为州司马,三见岁重阳。 剑匣尘埃满,笼禽日月长。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 问疾因留客,听吟偶置觞。叹时论倚伏,怀旧数存亡。 奈...
  • 7.《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唐朝·白居易 前年九日馀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去年九日到东洛, 今年九日来吴乡。两边蓬鬓一时白,三处菊花同色黄。 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江南九月未摇落, 柳...
  • 8.《闰九月九日独饮唐朝·白居易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 9.《九日寄微之唐朝·白居易 眼闇头风事事妨,绕篱新菊为谁黄。闲游日久心慵倦, 痛饮年深肺损伤。吴郡两回逢九月,越州四度见重阳。 怕飞杯酒多分数,厌听笙歌旧曲章。蟋蟀声寒初过雨, 茱...
  • 10.《九日登巴台唐朝·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裴回。
  • 11.《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唐朝·白居易 忽忆郡南山顶上,昔时同醉是今辰。笙歌委曲声延耳, 金翠动摇光照身。风景不随宫相去,欢娱应逐使君新。 江山宾客皆如旧,唯是当筵换主人。
白居易的诗词曲代表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