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简介

亡国,汉语词语,拼音为wáng guó,注音ㄨㄤˊㄍㄨㄛˊ,指国家灭亡或政权丧失,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下》。其核心含义包含三重维度:一指政权覆灭的动态过程,如《史记》载“亡国之徵”反映周王室衰微;二指被灭亡的历史实体,如杜牧泊秦淮》“亡国恨”指代已消亡的政权;三喻濒临崩溃的政权状态,如《盐铁论》以“秋蓬被霜”隐喻将亡之国。

词源自先秦政治话语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论述政权存续的核心概念。《礼记》《孙子》等典籍奠定其基本语义框架,汉代文献如《史记》《盐铁论》强化其政治警示功能,通过灾异论与历史案例阐释治国之道。唐宋时期扩展为兼具史学反思与文学意象的复合概念,如诗词中以“亡国”承载文化记忆,深化其社会隐喻层次。

陈寅恪·亡国的古诗(共1首)

  • 1.《残春·家亡国破此身留近现代·陈寅恪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
陈寅恪的诗词曲代表作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堂记梦》等。